讓傳統文化在社區中“活”起來 ——我市以社區教育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側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相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區教育作為文化教育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方面承擔著更多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昆山社區教育結合各區鎮的特點挖掘文化資源,培植亮點特色,使文化之花于居民日常生活中燦然綻放。
立足本土 開發區域性特色資源
深冬江南,巴城老街,在昆曲的發源之地,記者跟隨巴城老街昆曲文化游學指南的路線體驗了一次江南文化深度游。在這里,有昆曲文化長廊、昆石書畫館、朱晞古琴工作室、東寶笛館、倪小舟竹刻藝術館、昆北民歌館等,清幽古典的水鄉建筑透露出厚重的文化氣韻,使人領略民俗風情的同時,體驗到種種燦爛的傳統文化。
據介紹,該游學項目名為“昆曲源頭 文化巴城”,是巴城社區教育中心聯合古鎮保護辦公室,利用昆曲發源地昆曲小鎮建設優勢,發展出的社區教育活動游學項目,設有昆曲探源游學、昆曲文創游學、昆韻文化游學三條主題路線,通過講解觀覽、互動學習、活動實踐、教學體驗等,使游學者了解巴城厚重的歷史文化,體驗昆曲文化良好生態,感受非遺文化傳承活力。
巴城鎮社區教育中心校長沈開弟介紹,巴城有著豐富璀璨的文化資源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土壤,多年來上聯江蘇省社會教育服務指導中心、蘇州市終身教育協會和昆山市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通過創建和頒發“學習型單位”和名師工作室牌子的方式,整合現有資源,讓優秀的藝術人才加入到社區教育的隊伍中來。
“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家的積極性,并且從教育角度開發了系列課程?!鄙蜷_弟說,僅以今年的工作為例,巴城鎮社區教育中心推出了《春色如許 大美昆曲》昆曲普識視頻課程12個,獲評蘇州市社區教育優秀課程、江蘇省“能者為師”專題典型工作案例;錄制了《胸有成竹》竹文化視頻課程20個120分鐘,為線上學習積累了教學資源。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以社區教育為載體,探索適合社區居民的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方式,使傳統文化與居民生活緊密聯系?!笔薪逃致殬I教育與社會教育科科員黃玲表示,昆山市擁有極具江南風情的文旅資源,各個區鎮社區教育中心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聯合本土的文化資源,對散落在鄉村的傳統手工技藝和民風民俗進行挖掘和梳理,開發形式多樣、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傳統文化課程。
打造品牌 擴大傳統文化影響
“拎得清”“鮮格格”“軋鬧猛”……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呢?在樂學昆山的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十六期《學講昆山話》微教程,帶大家回歸生活場景,重溫昆山方言,牢記本土文化根脈。
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是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載體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門語言,我市組建了昆山話教師志愿者隊伍,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昆山話吧本土方言文化交流中心”,廣泛開展昆山方言培訓,線上視頻教程就是其中一項。
發展至今,“學說昆山話”已成為了社區教育的一大品牌。交流中心潘勇老師編寫了昆山方言教材《學說昆山話》,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時間開辦“學說昆山話”公益培訓班,持續開展“昆山方言文化校園行”系列活動,先后在全市各區鎮、村、社區舉辦數百場主題公益講座。
以品牌為圓心,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效益和質量雙提升。截至目前,昆山市共有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六個,省級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兩個。其中,在傳統文化推廣上,張浦鎮“翰墨書香 澤惠萬家”項目和周莊“吃講茶”同樣是我市通過社區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的品牌代表。
張浦鎮“翰墨書香 澤惠萬家”項目于2020年被評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其依托昆山市書法家協會、江蘇省社區教育名師工作室——孫怡明書法教育工作室的專業指導,聘請中硬協、省市書協會員等十多位專兼職教師組建“翰墨張浦”書畫講師團,參加公益書法學習的成人學員達1200多名、青少年學員4000多名,年培訓近2萬人次。
周莊“吃講茶”則是周莊土生土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鄉傳統民俗,周莊鎮社區教育中心以此為載體,積極依靠政府支持,在基層建設“吃講茶”組織與場所,努力打造成為符合周莊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市民終身學習需求的品牌。
“在此期間,品牌活動的順利開展孵化孕育出了各村‘民俗表演隊’和‘周莊船娘’兩個水鄉文化旅游品牌,挑花籃、打蓮湘、蕩湖船、唱山歌,使傳統文化根植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敝芮f鎮社區教育中心校長陳玉坤說。
聯動多方 豐富居民文娛生活
“你的好夫郎,是個聰明郎,四里八村都贊他,個個是巧匠手藝強……”11月16日,在我市第十五屆“學在鹿城 澤潤萬家”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暨周市鎮第十二屆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開幕式中,由“昆北民歌王”唐小妹的徒弟王惠珍和周市鎮老年大學學員們帶來了《我郎是巧匠》的精彩節目,歡快的樂曲、動人的歌聲迎來了陣陣喝彩聲。
“我們是通過老年大學的課程接觸到民歌藝術的,這是我們周市鎮自己的民歌,非常榮幸能夠演唱,也通過排練的機會和老朋友們多聚聚,日子都過得有盼頭了?!薄段依墒乔山场繁硌蓐犞械脑S阿姨笑著說,她還想發動自己身邊的人都來學學民歌。
此次活動周開幕式中,還有獅舞《尉州雄獅》、宣卷表演《老兩口搬家》、昆曲武戲《白蛇傳盜草》、舞蹈《絨花光亮》等節目,大部分學員都來自于各區鎮老年大學,他們在社區教育的組織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退休生活。
一直以來,老年群體都是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老年大學為抓手,錦溪宣卷、段龍舞、昆北民歌等廣受歡迎的傳統文化課程,不僅推動學員們組建各類表演隊伍,豐富老年生活,還將傳統文化帶進社區,融入日常。
目前全市共有11家老年大學,其中市級老年大學1所、區鎮級老年大學10所。我市依托市社區培訓學院、老年大學—鎮級社區教育中心和鎮老年大學—村(社區)市民學校、老年教育示范點三級教育網絡,將傳統文化課程向社會基層延伸。
常言道“一老一小”,另外一個重要群體就是青少年。社區教育還積極聯動多方力量舉辦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例如在周市,昆北民歌不僅在老年大學設立有對應課程,還以永平小學為試點,特邀請傳承人宦桂芳、徐婧等為指導老師,開展“民歌進校園”活動,打造“昆北民歌傳承基地”,用傳統之美豐富校園文化底蘊。
社區教育的“魂”在教育,“根”在本土,未來,昆山社區教育將繼續有機整合各類人文資源、人力資源、教育資源,多方合作,共同開發社區教育傳統文化課程,致力于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將傳統文化扎根于居民生活的土壤之中?!?/p>
融媒體記者 | 吳沛銣
責任編輯 | 葛自強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第一昆山網)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www.sh-jingda.com/news/detail/135505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