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建設 | “橋”見樂享空間,守護“小薇”幸福

04月12日 10:47



橋下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也是常常被“遺忘”的“邊角空間”。近年來,我市結合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專項整治行動,逐步把“邊角空間”點亮為“金邊銀角”。2023年,我市將在中環范圍內打造“一環四廊多橋”的生態活力體系,用微更新“打開”城市新空間,讓橋下空間“活”起來、廊道“靚”起來,把斷點變亮點,亮點變焦點,打造更多的“樂享空間”。


“一環”即環城濱江綠道,“四廊”即張家港—小澞河生態廊道、廟涇河—太倉塘生態廊道、婁江生態廊道及青陽港生態廊道,“多橋”即點亮的橋下空間。

2023年
鹿城大橋、蕭林路橋

洞庭湖路橋、臨湖路橋等

橋下空間

將會迎來新面貌

……

▲ 流螢谷-蕭林中路跨張家港河西側橋下空間

▲ 木筆軒-江浦中路跨張家港河鹿城大橋南側橋下

▲ 信花間-江浦中路跨張家港河鹿城大橋北側橋下

“橋”見美好

近年來,我市結合

“昆小薇·共享鹿城”專項行動

對江浦路吳淞江大橋等9座橋梁的

橋下空間進行綜合改造

打造“景觀綠化·口袋“

“休閑文化·口袋”

等場景的橋下空間

“兜”起橋下“薇”幸福

一處處被“喚醒”的橋下空間

從混凝土冰冷的灰色地帶

變身為綠化美化

功能復合的綠色長廓、七彩世界

在這里

車流往來沒了喧囂

鋼筋水泥有了生機

在這里

孩子們純真無憂地嬉戲

情侶們徜徉浪漫地牽手

老人們安逸閑適地漫步

……


“綠色長廊”

中環西線、南線高架橋下 


高架橋柱種植立體綠化,高架橋柱立體綠化不僅有利于夏天降溫、除噪、凈化空氣,還能減輕司機的駕駛疲勞,同時,對橋墩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底部吸盤在夏季能夠吸收橋墩水分,保持橋墩干燥,冬季又可以相應增加濕度。目前,全市范圍內共有近5000個橋柱進行了立體綠化栽植,讓鋼筋水泥的高架橋有了生機與綠意,也為城市拓展了綠色空間。

▲ 中環西線高架橋下

▲ 中環南線高架橋下



還有絢麗的彩繪和裝飾

讓鋼筋鐵骨化為繞指柔

sdfd

▲ 祖沖之路橋下


“鐵路小游園”

柏廬南路跨老鐵路高架橋下 


場地處于老鐵路旁,在項目建設中融入老鐵路文化元素,打造主題口袋公園。地面鋪裝采用鐵軌枕木元素;在臨近鐵路的小廣場上設計了站臺形式的廊架,以滿足休憩功能;而站臺前是鐵軌與火車頭的模型,最大程度的營造鐵道氛圍。

sdfd


“拾光里”

蕭林路廣福路高架橋下 


“拾光里”以山水為構架,將昆山城市剪影、昆曲元素融入其中,打造昆韻十足的橋下文化空間。

sdfd


“小薇·綠色驛站”

中環高架橋下


在中環高架橋下,通過改造小倉庫、管理用房及制作裝配式用房等方式,共計建設25個集休息、交流、應急于一體的“小薇·綠色驛站”,打造為服務好市政基礎設施一線工人的“共享之家、幸福小筑”。

sdfd


“星空探夢”

青陽中路跨太倉塘橋下 


夢幻的色調打造出“星空穹頂”,置入景觀主題呼應航天發展,吸引了孩子們來進行興趣探索,通過改造利用橋下空間挖潛城市承載力 。

sdfd


“尋趣園”

震川西路跨婁江橋下 


用三條軸線編織橋下“綠野仙蹤”?!懊芰痔接睦取薄噬珴u變的光影棧橋串聯文韻江岸;“濱水漫步道”——沿河岸打造慢行步道,風景層層交織;“杉林小徑”——道路兩旁保留的水杉樹整齊劃一、郁郁蔥蔥,形成了一道天然拱門。


下一步,昆山市住建局將持續把橋下空間改造作為城市更新工作重要抓手,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生態保護等原則,在美化城市環境的同時,將更多灰空間“變廢為寶”,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橋下城市微客廳”。



來源 | 文明昆山

編輯 | 劉雨晴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第一昆山網)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www.sh-jingda.com/news/detail/156103